电视剧《北上》正在热播,改编自徐则臣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以其独特的青春叙事风格,吸引了大量观众。这部作品聚焦京杭大运河,讲述了6位“90后”从青涩少年到北上追梦的成长故事,青春视角为我们回溯了京杭大运河悠久的历史。剧集已经播出过半,凭借着3.823%的平均收视率,成为近三年全国卫视黄金时段首播剧集的收视冠军,并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剧中的夏凤华牵着刚到的马思艺,走遍了周家、夏家、谢家,最终到达了邵家。随着他们穿行在青石板路上,观众也随剧中人物进入了这座温暖朴实的花街小院,见证了这六个青年的成长与蜕变。剧中的两大关键事件——马思艺如何融入大家庭,以及谢老大因过度乐观集资换船——成为了叙事的基础,也成了孩子们坚定守护精神家园的信念源泉。他们在花街里成长,在运河旁追逐梦想,最终沿着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河流,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剧中出现的诺基亚手机、搪瓷茶杯、金猪储钱罐等具象元素,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20年前的生活场景,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涂凌饰演华子妈妈一角,她介绍说,华子妈妈的衣服都是从“女儿”和“丈夫”身上换下来的旧衣服,这个勤劳坚毅的形象十分贴切。涂凌还幽默地说:“演完这部剧,我对豆花长鱼面等小吃可谓了如指掌。”
随着时代变迁,船运逐渐衰退,运河人家也陷入了困境。但他们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运河是《北上》的骨架,邻里情是它的血肉,而那股乐观向上的精神则是这部剧不熄的心跳。
展开剩余61%《北上》的创作,是对运河精神的深度挖掘,也是对江苏故乡深情的回望。最初,姚晓峰与徐则臣的“南京会师”激发了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想法。张书维在阅读小说后,决定进行改编,并促成了徐则臣与姚晓峰的首次会面。姚晓峰及其团队对运河的深厚情感打动了徐则臣,二人迅速达成合作共识。
姚晓峰透露:“我们都是江苏人,从小生活在运河边上,但在几十年的成长中,我很少看到以运河为题材的作品。”《北上》小说一经出版,姚晓峰第一时间读完,对运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特别被小说中的“寻根”情节打动,认为这是剧中的关键故事线。
姚晓峰表示,运河水滋养了他的性格,塑造了他包容、温和而坚韧的性格。“运河水生生不息的精神,以及小院中邻里之间非血缘关系的亲情,都是今天社会中难得一见的宝贵情感。”
徐则臣也出生于江苏,运河情成为了这次合作的桥梁。在回忆那次南京的会面时,徐则臣感慨地说,听到姚晓峰如此深情地阐述运河,自己被深深打动,立刻同意了合作。“我们都在运河水的滋养下长大,我们的创作也基于对运河的热爱。”
徐则臣还回忆起在运河岸边度过的童年,“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水就是我们的乐园。”他表示,自己已经写运河15年,运河一直是他写作的重要背景。
《北上》在201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并赢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称赞这部作品为“围绕大运河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中国人的传统品质和现代意识重新在21世纪的世界视野中得到了展现”。
徐则臣强调,“北”不仅指地理上的北方,也包含了文化和精神的北方,小说通过跨越运河历史时空,探讨了普通国人与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展现了大运河对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作品中还展示了从茶馆饭庄到底层生活、从官员到民众的各类景象,同时也讲述了当代运河船民、知识分子、小老板等的生活图景。徐则臣的创作得益于多年的积累,他对运河的情感以及专门的研究,促使他完成了这部作品。
徐则臣总结道:“我把运河融入小说中已有二十年。运河一直是我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为了这部小说,我搜集了大量资料,走遍了京杭大运河沿线,研究了历史与现代的运河文化。”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人们重新关注并热爱这条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河流。
发布于:山东省